棕櫚巴丹鳳頭鸚鵡(又叫:棕櫚巴丹)外形漂亮,臉部沒有羽毛,這一點和金剛鸚鵡類似,所以又被叫做“椰子金剛”。棕櫚巴丹鸚鵡體長55~68厘米,分布在新幾內亞與周圍的島嶼,以及澳洲昆士蘭的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。 棕櫚巴丹鳳頭鸚鵡多棲息于熱帶雨林中,森林邊緣地帶、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,有時單獨活動,常成對或5、6只**活動,用巨大有力的嘴剝開又大又硬的種子與堅果食用,主要食物有堅果、種子、水果、嫩芽、漿果等,有趣的是它們臉部的顏色會依情緒而改變,受驚嚇或興奮時會由粉紅色變深紅色,繁殖期在8月至翌年2月。相關亞種有:艾特瑞木斯棕櫚鳳頭,戈利亞棕櫚鳳頭,范沃特氏棕櫚鳳頭。 棕櫚巴丹鳳頭鸚鵡飼養注意事項 籠養的棕櫚巴丹鳳頭鸚鵡很活潑好動,適應新環境強,啃咬力強,應提供新鮮的樹枝供啃咬,較為安靜,不會無緣無故大聲叫喊。人工飼養應采用金屬籠或金屬架。成對飼養時,籠舍應在1米3以上。單只飼養可用掛式金屬架,架的兩邊設置金屬的食罐和水罐。要常檢查鎖鏈牢固情況,以免鸚鵡咬斷后逃逸。冬季室內溫度不能低于16℃,夏季在30℃以上時應加強通風,降低溫度。食物以葵花籽玉米、花生米、高粱、稻子為主,定期補充微量元素添加劑等。 棕櫚巴丹鳳頭鸚鵡繁殖需要大的鳥舍,繁殖期間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,窩只產1顆卵,偶爾兩顆,孵化期28~35天,羽毛長成13-16周。 |
2021-02-16
2021-01-31
2021-01-31
2020-11-10
2020-11-10
請發表評論